清明,是中國四大節日之一、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
清明節與新春、端午節、中秋節,是指華人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,故稱中國四大節日。另外,就祭祖而言,除、清、盂、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「祭祖四大節」。
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開始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三月節⋯⋯物至此時,皆以潔齊而清明矣。」因此,清明節總是落在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。《歲時百問》中說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淨,故謂之清明。」
《曆書》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」
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,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。
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,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。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。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;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;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,前二天為小寒食。
【物候】
桐始華。田鼠化為鴽,牡丹華;鴽音如,鵪鶉屬,鼠陰類。陽氣盛則鼠化為鴽,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。
虹始見。虹,音洪,陰陽交會之氣,純陰純陽則無,若雲薄漏日,日穿雨影,則虹見。
到了清明,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℃以上;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、草木萌茂,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。
【起源及演變】
中國民間故事中,春秋時期,之後為晉文公的晉國公子重耳,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,一日缺乏食物,餓得受不了,隨臣介之推(介子推)走到僻靜處,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,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,重耳恢復精神,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,感激萬分。
十九年後,重耳回國做了國君,就是晉文公了,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,獨忘了介之推,介之推也不邀功,帶著母親悄悄隱居去了。
很多人為介之推打抱不平,晉文公才想了起來,親自去請介之推,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。綿山山高路險,找人談何容易,有人獻計,從三面火燒綿山,逼出介之推。大火燒遍綿山,介之推依然不出,火滅了之後,人們才看見介之推背著老母,已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,母子皆亡。
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,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,每天望著它嘆道:「悲哉足下。」故「足下」成為上級對下級,或者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說即源於此。
後來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,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,不許民眾開火煮飯,只能喫冷食、涼拌食品。這就是「割股奉君」的故事和寒食節的由來。但後人多所考証,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。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。
傳統寒食節、上巳節、清明節相距很近,為了方便,往往會設定為連續假期。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,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,而寒食、上巳則傳統豐厚,三相結合,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。
在古代,清明還不如寒食節(現在已與清明合併度過)重要。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、踏青、禁火、不許生火煮食,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、冷食,故有此名。
掃墓的起源,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「墓祭」之禮,後來民間亦相倣傚,由於日期接近,宋代之後,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。
據說宋代朝廷規定,各地祭墳掃墓,以清明節為主。掃墓,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,而水邊散步、戴柳圈等,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,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,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,清明節與端午、春節、中秋節並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。
寒食的習俗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、保存於清明節中。南臺灣部分地方、韓國仍舉行寒食節。踏青、春遊、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。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;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;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,前二天為小寒食。有些地方則把上巳節也當成清明節,稱作「小清明」。
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、祭祖、郊遊的習俗,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、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,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或107天,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。
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。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「時年八節」之一,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,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,但民間對於掃墓這事,節期很長,有「十日前、八日後」,及「十日前、十日後」,甚至是「前半個月、後半個月」等各種說法,故在這十八至三十日之間均屬掃墓的日子。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「民族掃墓節」。
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、感恩、孝順的方式。但對逝者最好的祭祀,與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。或許正是因此,從古而今,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、寒食賜火的日子,還有非常豐富內容,包括插柳戴柳、春遊踏青、植樹、採花、蹴鞠、放風箏、盪鞦韆、拔河、鬥雞、贈畫蛋、吃春捲、青團、青草粿、紅藕等等。
《論語》中曾皙說:希望「莫春者,春風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清明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。根據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:「仲春之月,令會男女,奔者不禁」,認為「仲春之月」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。
黎族、苗族的「三月三」,也是暮春時節,清明節前後,是人們謝謝祖先、謝謝生活、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。《曆書》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」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,故有「清明前後,種瓜點豆」之說。
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、方式不盡相同。民間還有插戴柳枝、放風箏、取薪火、畫蛋、鬥雞、盪鞦韆等活動。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、苗族、蒙古族、納西族等少數民族。在越南、韓國、琉球等地,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。
【清明節氣養生】
「寒、熱、虛、賣」,你是哪一種?
- 偏「寒」體質:寒性體質的身體機能代謝活動均比較衰退,抵抗力弱、體溫不足、手腳常冰冷、臉色蒼白、貧血怕冷、喜喝熱飲、精神萎靡、行動無力、尿量多而色淡、常腹瀉下痢,婦女生理週期常延遲。
- 偏「熱」體質:熱性體質的身體症狀是:腺體亢進、身體機能代謝過度、易興奮緊張、常口乾舌燥、嗜喝冷飲、顏面潮紅、眼睛充血、身體易上火發炎、尿量少而色黃、常便秘、婦女生理週期常提早。
- 偏「虛」體質:虛性體質的人排便、排尿、排汗均正常,但元氣不足,對病毒的抵抗力減弱、免疫力差、體虛盜汗、精神不濟、倦怠無力、手心常濕、晚上常流冷汗、臉色蒼白、行動無力,臨床上慢性疾病,體弱多病者多屬虛症。
- 偏「實」體質:實性體質的人排毒功能比較差,即排便、排尿、排汗均有障礙、內臟有積熱、體力充沛而無汗, 亢奮、煩躁、經常便秘、尿量不多,臨床上身體強壯,一般初中期的病症,及癌症多屬實症。
此外,應重視年齡、性別、生活條件、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體質差異。例如:一般小朋友屬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飲食以平和為主;老年人大多腎氣已衰,中氣虛乏,多屬「虛」體質;而女子以肝為先天而血常不足,亦多屬「虛」體質。
【偏寒體質】:
天地之間分三候,清明初候桐花開,二候牡丹開,三候彩虹現:而人體也分三焦,上焦對應心肺,如天;中焦對應脾胃,如地:下焦對應肝、膽、膀胱、腎,如江河。三焦主要是人體的氣化作用,以及水谷精微物質的運行道路。體質偏寒的人,在清明時節要量力而行,不可逞強,以免疲勞過度,造成身體不適。
體質偏寒的人,在清明需多吃溫陽類食物,以養護肝臟,但不可熱補,應順應春陽養肝的原則,以溫補為宜。
肝與膽相連,表裡互通,經脈相絡屬,膽汁由肝臟所分泌,所以保持心情愉悅,避免肝鬱,有助於膽汁的排出:適時吃些溫肝補陽、疏肝理氣的食物,有助於補肝陽益肝氣,幫助膽汁生成;同時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,有助於滋養肝陰肝血,加速肝臟排泄膽汁及解毒,加強人體排毒養生的功能。
【小食材‧增健康:木瓜】
清明時節可多吃木瓜,味甘平歸肝脾經,富含蛋白分解酶,可消化蛋白質和澱粉,有助消化吸收,又稱萬壽果,屬黃色水果可抗氧化,除了促進健康還能保護心血管。
作法:
取新鮮青木瓜一顆,去皮、去籽,加上豬骨燉湯,可調節消化系統。此外,助消化之餘還能消暑解渴、潤肺止咳。至於作為水果食用的品種為番木瓜,果皮光滑腠腠肉實細緻、香氣濃郁且多汁可口。功能為平肝舒筋、和胃化濕,可用於濕痹、關節酸痛、腳氣、下肢水腫等。
【偏熱體質:】
春天屬肝,肝喜疏泄,如長期肝氣鬱結,易在體內化火;而肝木剋脾土,肝火旺盛時會影響脾胃的功能,脾胃受損易使水濕停留,當水濕與火熱相遇,濕熱必定沿肝經下行並犯陰部,使體質偏熱的人容易出現小便灼熱、分泌物增多等症狀。
《黃帝內經》曰:「肝應東方風木通於春氣,為陰中之少陽,內含於瞻…肝藏血,為罷極本。……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……充筋華爪,開竅於目,在液為淚,在志為怒。」
春天肝氣易升、易動,全身臟腑器官的代謝機能也逐漸旺盛。若體質偏熱又飲食不節,容易損傷脾胃,脾胃不能化濕。除了濕熱下行產生骨盆腔炎、膀咣炎、泌尿系統發炎等症狀,也易引起濕熱內生,困脾又傷肝,造成肝膽脾胃不和,更引起肝氣受損,導致肝經濕熱,惡心乏力,腹部不適等肝發炎症狀。
【小食材‧增健康:銀耳】
體質偏熱的人在清明時節可以多吃銀耳增強體質。春天正是升發的季節,此時不宜多食發物,以免煽風點火,火上加油。此時可以多食益陰柔肝之品來平肝潛陽。
銀耳甘平無毒,能滋陰潤肺,養胃生津,還可活血、補腦、強心,多食不但養顏美容,更能改善血管硬化。食用時可取一錢銀耳發泡過夜,加大棗十枚及適量清水,煮熟後少許冰糖食用即可。
【偏虛體質:】
在清明之際,體內肝氣最旺盛,如果肝氣過旺,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,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,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各種疾病。因而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。
在清明時節,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予以避免。「陽氣」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,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較好,不過要注意飮食適度,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春天養生的原則為「養陽護肝」,而飮食的選擇以時令甘味菜為宜。食物有「氣」與「味」,當令的食物,其氣最符合當下的節氣,也最得天地之精氣。有養陽效果的食材,能幫助養肝陽;有滋陰調補的水果,也能幫助滋肝陰。
肝臟陰陽調和,則氣血平衡,即使清明時節雨水多、濕度大,體質偏虛的人仍有足夠的正氣,抵擋外邪入侵人體。
【小食材‧增健康:杏仁】
體質偏虛者在清明時節可多吃杏仁。杏仁性苦微溫,歸肺與大腸經,可以止咳平喘,潤腸通便。
一般食品、蛋糕使用的杏仁多為南杏,屬性較平和,體質虛弱者食用可以改善慢性肺部疾病,潤腸通便,保養效果佳。一般中藥裡,多以北杏入菜1北杏與南杏一樣,都能潤肺、平喘、止咳、化痰,但有小毒,一般民眾不宜多食。
平時可以用南杏煮水,熬成杏仁茶食用,具有抗炎鎮痛,降血糖、血脂以及養顏美容的功效。
【偏實體質:】
由於清明時節,天氣回暖,氣溫不斷升高,春陽已生發得相當旺盛,體質偏實的人,特別容易受到氣溫升高的影響,而出現心煩氣躁,或頭痛眩暈的症狀。
在清明時節,仍屬春主肝的節氣,而肝屬木,木可生火,火在中醫五臟中對應為心;肝火上炎的情況下,千萬不能任意進補,以免火上加油,最後導致心肝火旺,血壓飆高,頭痛頭暈,心煩易怒,甚至增加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。
所以體質偏實的人,在清明時節特別要保持心情舒暢,因為大喜或大怒等情志變化,均會影響肝木的疏泄,進而影響心臟血管的調和穩定。
【小食材‧增健康:莧菜】
體質偏實的人在清明時節可以多吃莧菜來增強體質。《本草圖經》記載:「莧實味甘,去寒熱,久服益氣力,不肌,輕身。」莧菜含豐富鐵質,容易被人體吸收,經常服用可增加血紅蛋白含量,並促進腸胃蠕動。平時可以取新鮮莧菜洗淨後,以蒜末爆香,清炒或汆燙一下,待莧菜變軟,即可食用,是體質偏實的人清明消暑清心妙方,但莧菜也有清熱解毒、消炎止痛的功效,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。